山村的蛻變

【蛻變的石碇】

  石碇區,位於臺北盆地的東南緣,境內多山、開發程度不高且人口稀少。早期由於地理位置居於「淡蘭古道」的交通樞紐上,加上適合茶葉生長的氣候,因此乃發展成為茶葉的主要集散地。日據時期,則因發現蘊藏豐富的煤礦而日漸繁榮。然而,隨著採煤業逐漸凋零後,人口即逐漸外移。

  昔日的石碇區,由於聯外道路蜿蜒狹窄,交通不甚方便,每到尖峰時刻,大排長龍的車陣彷彿看不到盡頭,許多出外求學或工作的當地居民,經常得花上許多時間通勤,因而有不少青年學子紛紛遠赴他鄉求學或就業,造成該區域人口高齡化的現象非常明顯。

  今日的石碇區,在經歷漫長的等待與施工期間的陣痛後,隨著北宜高速公路的通車,再配合區內的道路拓寬工程,使得聯外交通已有顯著的改善。冗長的車陣彷彿只停留在泛黃的相片中,以往開車到臺北市區約需60分鐘,如今距離信義商圈卻只消20分鐘左右的光景,大幅拉近了兩地的距離感。而或許是因為此一交通系統上的蛻變,石碇區民的車輛持有率也有逐年提升的趨勢。期盼藉由此一高速公路,能為地方帶來顯著而正面的提升,並帶動地方的繁榮。

♦ 石碇服務區

  境內的石碇服務區,是北宜高速公路沿線唯一的休息站。因此,石碇區也開始扮演起昔日北宜公路上坪林區的驛站角色,多少也為石碇帶來些許商機及就業機會。 更有業者看上這交通便利性與自然風光,進而改變傳統經營的模式,運用當地特有的景觀開設主題休閒餐廳,期待未來遊客不再只是來去匆匆的過客,而能駐足在此輕鬆自在地享受悠閒的生活。

服務區提供來往旅客中途休息的據點,以消除長途行車的疲勞。

服務區提供來往旅客中途休息的據點,以消除長途行車的疲勞。 攝影╱齊柏林

  

石碇服務區位於石碇區最平坦的楓子林河岸階地上。

石碇服務區位於石碇鄉最平坦的楓子林河岸階地上。 照片來源╱北宜高速公路興建專輯 技術版

♦ 臺北近郊的世外桃源

  石碇區位於水源保護區內,加上人口活動較少,使得大部分的原始山林得予完整保留,也因此吸引了不少遊客前去遊覽,如:翡翠水庫、淡蘭古道、皇帝殿等,均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著名景點。 如今,北宜高速公路的通車,大幅拉近了臺北與石碇間的距離,同時也保留了石碇區怡人的景致,等待更多的都會民眾前來一探石碇的美。

石碇聯絡道的跨越橋

石碇聯絡道的跨越橋 照片來源╱北宜高速公路興建專輯 技術版

♦ 石碇茶業的發展興衰

  石碇區曾因為採煤業盛行而使得茶園荒蕪。然而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石碇特有的自然環境,很快地便重振茶風。 講到茶業發展,據農會人員口述,當「東方美人茶」推出時,由於收購價格過高引來了「椪風(吹牛之意)茶」的調侃,沒想到自此之後椪風茶便逐漸成了上等文山包種茶的俗稱。

石碇聯絡道的跨越橋

攝影╱李友恒

♦古道尋幽

  昔日的淡蘭古道大約在今日的石碇溪谷與石碇高架橋下蜿蜒。高速公路建設之前,即已存在楓子林步道供人緣溪而行。因此,在興建北宜高速公路之餘,也希望能將橋下原有的步道完整保留,讓民眾在享受便捷的交通之外,也能擁有親近自然的山林步道。

石碇高架橋下景觀步道完成景

石碇高架橋下景觀步道 攝影╱李友恒

【蛻變的坪林】

  巍峨聳立的崇山峻嶺阻隔了臺北與宜蘭兩地。早期人們交流多仰賴徒步的方式翻山越嶺;後來隨著接觸漸趨頻繁,交通運輸的需求也與日俱增,政府遂闢建了台9線-北宜公路。但是由於山路崎嶇、路況蜿蜒,使得位居於兩地中點附近的坪林區,開始扮演起古代驛站的角色,並逐漸發展成北宜公路的休息區。過路型的消費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商機,並形成居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蛻變的坪林

攝影╱齊柏林

  然而,伴隨著北宜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坪林交通驛站的功能已不復存在。對於當地商家而言,最直接的衝擊莫過於過路型遊客大量流失,連帶造成商圈逐漸式微沒落。不過,古云:「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高速公路的通車雖對坪林當地造成些許負面的衝擊,卻對生活環境帶來了正面的影響。由於來往車潮與過路型遊客減少之故,不僅垃圾有效減量,運具產生的廢氣亦因而降低,使得空氣品質益趨優良。此外,限量通車的措施,亦有效確保了翡翠水庫的水質。因此若以宏觀的角度來看,北宜高速公路的通車固然使當地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不過,蛻變後的坪林將呈現更為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樣貌,相信未來必能吸引更多不同於以往的客群來此旅遊觀光!

♦ 低碳城市的願景

坪林拱橋

  近年來,區公所致力於推動環境保護與產業轉型,期許未來能將坪林打造成一個「低碳城市」。相關計畫除了積極改造坪林商圈、發展金瓜寮民宿、興建吊橋並改變種茶方式等措施,以發展低碳無煙的觀光事業外;另配合節能發電系統與河岸景觀藝術的規劃,重塑環保觀光的新風貌。 攝影╱楊永煌

♦ 坪林行控中心專用道

坪林行控中心專用道

  環境保育與區域發展的拔河,總在今日的工程建設中不斷地上演… 雖然北宜高速公路在坪林設有行控中心專用道供洽公人員及當地居民進出,然而,究竟是否該開放外來車輛進出坪林?該開放多少輛次等議題卻爭論許久…最後,在兼顧翡翠水庫水質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考量下,採取外來車輛每天4,000輛次的方式進行總量管制。 攝影╱齊柏林

♦ 茶的故鄉

坪林行控中心專用道

  坪林,是臺灣重要的產茶區之一。茶的產製與銷售,早已是坪林的經濟命脈。踏入坪林區映入眼簾的,即是一個巨型的茶壺地標,給乍到此地的民眾一個鮮明的印象。漫山遍野的茶樹,更是坪林獨特的自然景觀。 攝影╱朱祥生

♦ 坪林茶業博物館

茶葉博物館

  座落於北勢溪畔的坪林茶業博物館,承載著坪林茶鄉悠遠的茶史與文化,是訪茶鄉必到景點。民國86年博物館正式誕生,在陪伴人們走過近20年的歲月後,民國104年全面整建再出發,以玻璃與鋼構等現代建材,搭配饒富禪意的雅緻簡約灰白色調,為老建築再造新風貌,並結合數位科技的現代展示與五感體驗方式,重新演繹「茶」在當代的無限可能! 
圖片來源:坪林茶業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