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著前人的步伐

  明末清初時期,蘭陽平原僅有少數的原住民在此過著簡單的農耕漁獵生活。他們入山打獵,就在今頭城北方的臺北、宜蘭縣界處自然形成獵徑;相傳這也是清乾隆末年平埔族人白蘭氏後來所闢建的山路。

  清嘉慶元年(1796年),福建漳浦人吳沙率領壯丁兩百多人,自海上進入噶瑪蘭(今宜蘭),在頭圍(今頭城)建立第1個據點後,便正式展開了漢人在蘭陽平原的拓墾。因為先民們奮鬥不懈的精神,終於開啟了蘭陽平原的大門;縱然當時臺北與宜蘭間的聯絡極為不便,但懷抱夢想的新移民仍不絕於途,淡蘭之間的交通路線始逐漸形成。

  嘉慶12年(1807年),臺灣知府楊廷理為了弭平日益嚴重的漳泉械鬥問題,於是以白蘭氏的古道為基礎再闢新路,但往來兩地依舊迂遠崎嶇。

  道光3年(1823年),北部望族林平侯出資整修楊廷理闢建的道路,其子林國華更進一步修築自基隆經瑞芳、三貂嶺到頂雙溪(今雙溪)的路線,行旅尚稱便捷。從此淡蘭古道也成為臺北到宜蘭的重要交通孔道,對當時東部的開發有著不可抹滅的功勞。

【淡蘭古道】

  其實所謂的「淡蘭古道」是由無數個分布在臺北、宜蘭間的山區道路縱橫交錯而成,總長約80km左右。惟歷經一百多年的滄桑演變,部分路段已不復見。如今,只剩下三貂嶺、草嶺與隆嶺(吳沙即是走這條路線入蘭開墾)等三段古道保存情況較為良好且為人所熟知,供後人緬古懷舊、踏青健行。

淡蘭古道想像圖

 

胡桶古道照片攝影╱黃育智

胡桶古道
(亦屬淡蘭古道的一支)又名湖桶古道,當地鄉民則稱為「幽靈古道」。

草嶺古道照片攝影╱余榮生

草嶺古道
保存尚稱完整的草嶺古道全長約8.5km,沿途均為平緩的山徑,近年來已成為北臺灣極富人氣的健行去處。尤其每逢深秋滿山芒花盛開的時節,景致更是絕美浪漫!

【古道石碑】

淡蘭古道矗立著3座深具歷史意義的石碑,分別為金字碑、雄鎮蠻煙與虎字碑,皆為曾任臺灣提督的劉明燈在同治6年(1867年)親筆題字,為清朝在北臺灣開山撫番的重要史證。

金字碑照片

當年為了防務需要,劉明燈率領官兵途經三貂嶺時,有感於前人開疆闢土之艱辛,於是在接近稜頂的一塊岩石上題詩闡述心懷。此碑以金箔貼字,故名「金字碑」。
照片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雄鎮蠻煙」照片

「雄鎮蠻煙」為臺灣現存最碩大的碑碣,也是國家三級古蹟。話說一行人路過貢寮草嶺山谷,在此遇到濃霧,看不清前路。劉明燈遂於巨石上題以「雄鎮蠻煙」四字,希望能鎮壓邪魅山怪。
攝影╱余榮生

虎字碑照片

虎字碑現名列三級古蹟,氣勢磅礡的筆觸至今仍虎虎生風,傳奇典故也讓拜訪草嶺古道的旅人津津樂道。
攝影╱黃育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