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彎十八拐&濱海公路

  對於居住在後山地區的民眾而言,在北部濱海公路尚未開通前,除了火車,台9線是返鄉唯一的路;其中臺北、宜蘭間的北宜公路最讓人印象深刻。遙想當年開拓北宜公路所經之處都是山嶺地區,開闢不易。日本政府採取炸山的方式開路,且這種危險的工作多由臺灣人執行,當時造成了許多傷亡;再加上道路本身環山而築,平均路寬僅約7~8m,故經常發生車禍,當時有人迷信地認為此乃開路的殉職人員在尋找替身。

  因此,過往每當旅客行駛在北宜公路時,車內常不斷地播放著佛經,後照鏡下方則琳瑯滿目地掛著親人求來的護身符,而且無論是白天或晚上,亦常沿路撒冥紙-留過路錢,以求心安,導致整條北宜公路上幾乎都灑遍了冥紙-零星散落者有之,成疊拋置者有之。乍看之下,會誤認為自己踏上一條不歸路,心中不由得暗地發毛。民國68年,北部濱海公路(台2線)通車後,成為連接臺北盆地與蘭陽平原的另一條主要通道。

  整段道路雖不像台9線那般曲折,但路面常忽寬忽窄,部分路段轉彎半徑過小,對行車安全構成相當程度的威脅;且沿路上亦不時出現成群的大卡車或砂石車、動力不足的遊覽車、悠然行駛的房車、穿梭在車陣中的重型機車,甚至是猛然加速的跑車逆向逼近,因此常成為行車安全的隱憂。

九彎十八拐圖
後山
明清時期,稱中央山脈以西為前山,以東為後山;雖然在日治時期,政府以東臺灣一詞替代,但後山一詞卻仍沿用至今,未曾消失,堪稱臺灣少數歷史久遠的地理名詞。

【北宜公路小檔案】

又稱「後山公路」的台9線,是全臺最長的省道(北起臺北市,南迄屏東縣楓港)。而連接臺北盆地與蘭陽平原的北宜公路正是其中較為險峻的一段。

日治時代末期,隨著二次大戰戰情進入了決勝關鍵,日軍為了加速控制地方,便開拓了由新店到礁溪之間的道路。在坪林庄長的極力爭取下,北宜公路乃行經坪林再至宜蘭。當時,坪林地區家家戶戶多動員18歲以上的壯丁,以不支薪的「義務勞動」方式,工作長達110天,以協助闢建該段公路。

連綿不斷的髮夾彎,正是北宜公路著名的「九彎十八拐」。照片來源╱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

連綿不斷的髮夾彎,正是北宜公路著名的「九彎十八拐」。
照片來源╱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

【北部濱海公路小檔案】

民國64年,時任行政院長的前總統蔣經國先生推行十大建設。其中,因擴建的蘇澳港需要一條聯外道路,一來配合蘭陽平原的發展,二來促進宜蘭地區的物流暢通。前臺灣省公路局(即今日之公路總局),遂銜命負責闢建從關渡到蘇澳間的北部濱海公路,也就是台2線。

照片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總長約166km的北部濱海公路是全臺公路中支線最多的一條。最初原為蘇澳港聯外道路,今日因沿途風景秀麗,早已蛻變成臺灣東北角著名的觀光大道。
照片來源╱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