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困難的地質

  地質之於隧道,就彷彿人的體質之於健康。先天體質若是不良,就得靠後天的調理與鍛鍊並處處留意,方能一切無恙。臺灣,由於地質年代較輕,強烈的造山運動迄今仍持續進行,致使全島斷層密集分布、地質狀況複雜多變,隧道工程多面臨特殊地質的環境,徒增施工的困難與危險,也常須耗費可觀的人力、物力進行處理以確保安全。

  儘管選線階段已經過縝密的考量,然而破碎困難的地質,終究是連結坪林與頭城這段路廊難以避免的宿命!大體說來,雪山隧道東南段的地質明顯較西北段惡劣,特別是沿線通過的6條主要斷層,其中5條就密集地分布在東南方四分之一左右的路段,外加此區岩質堅脆的四稜砂岩,真是讓施工團隊苦不堪言。儘管地質情況在事前調查時已可預見,然而實際施工時的難度卻超乎想像。也因此,工程團隊在開工初期遭遇了極大的挫折。

  回顧當時,南非專家前來協助探勘地質,預計300m的鑽孔,只鑽了107m就嚴重坍孔;揚言解決不了就切腹的日本專家,同樣也是黯然離開。整個施工過程中,7次國際諮詢會議,14個國家共46位專家的協助,一時之間仍無法突破。也正因如此破碎困難的地質與施工技術的困難度,讓雪山隧道一躍登上了「大英百科全書」。

  最後,還是靠臺灣人的硬頸精神,讓不可能的任務,出現奇蹟!總計15年的施工歲月,數十次的坍塌,13名人員壯烈犧牲,雖然說明了人未必能勝天,但只有堅持、不輕言放棄,終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雪山隧道導坑通過斷層破碎帶時的施工情形。

雪山隧道導坑通過斷層破碎帶時的施工情形。 攝影╱齊柏林

【雪山隧道沿線的主要地質構造】雪山隧道自南至北,依序通過金盈、上新、巴陵、石牌南支、石牌北支及石石曹等6條斷層及倒吊子、鶯仔瀨2個主要的向斜構造。
雪山隧道配置示意圖

雪山隧道配置示意圖

【雪山隧道小檔案】

  雪山隧道為北宜高速公路之關鍵工程,穿越雪山山脈北支,隧道長達12.9km,最大覆土深度達750m。雪山隧道除兩座南北向的主隧道及1座導坑,沿線還有28個人行聯絡隧道、8個車行聯絡隧道、3組進、排氣豎井、通風站及3處中繼站(每處各有2座橫向通風隧道,共12座)連通兩個主隧道;另外還有6座豎井,加上1號豎井頂部之橫向排氣隧道,總計58座大小隧道,總隧道長度約43.8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