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燈塔風情

燈塔,是位於海岸、港口或河道,用以指引船隻方向的建築物。

燈塔大部份都類似塔的形狀,透過塔頂的透鏡系統,將光芒射向海面照明。

有些燈塔成為普遍的旅遊勝地,不過也有些燈塔因國防等因素,並不開放參觀。我國最出名的燈塔為有東亞之光的鵝鑾鼻燈塔與最久遠的漁翁島燈塔,而球子山燈塔與蘇澳燈塔堪稱雙胞胎燈塔。

臺灣燈塔粉絲團由此進

點擊區域可觀看相關資訊

燈塔小知識

燈塔構造

從結構上來說,燈塔主要分為塔頂與塔身兩部分,塔頂構造由頂蓋、玻璃帷幕及燈室等三部分組成,頂蓋具有遮蔽保護作用,大多採用銅片材質,避免鹽分及濕氣侵害,還裝有空氣流通罩、排氣管、避雷針、風向標等,外型則有傘形、圓拱形及圓錐形屋面,玻璃帷幕則具有保護燈器的功能,白天需將玻璃帷幕的布簾拉上,避免陽光直接照射,使透鏡強力聚光而燒壞燈泡,直到傍晚開燈前,燈塔守才會拉開布簾。


燈室大多以圓形為主,其大小會因塔身及燈器而有所不同,塔身構造則可分為石材、磚材、鑄鐵、鐵架及鋼筋混凝土等,石造燈塔具有抗風、耐蝕等優點,磚造燈塔磚塊質地較輕,易於搬運砌造,有八角形或圓形兩種,鑄鐵造燈塔較易疊架,不受地形高低限制,可蓋得較高大,並具有耐侵蝕,搬運方便等特性,經常是個別鑄造後,再運往塔址現場施工組合,鑄鐵構造裝飾很有洋式建築風格,但成本相對較高,鐵架燈塔則以鐵架構成,透風性強,可防止強風掃壞,建造工時及成本也相對較少,但材質易受鹽分腐蝕,維護起來並不容易。鋼筋混凝土燈塔,是用混凝土灌注興造,為目前使用最多的建材,具有可塑性高的優點,從日治時代晚期開始被大量採用,光復後由海關新建的燈塔,也都是此類建材。


在外觀上塔身的顏色,也具有導航功能,臺灣現有的燈塔大多漆成白色,但在經常起霧的海域,白色塔身無法發揮作用,因此便出現黑白相間,或紅白相間的顏色,方便船隻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