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你我

緣起及歷程
為了提升大小金門的民眾生活品質,與結合兩地的土地使用,帶動金門整體經濟發展,金門縣政府與中央政府合作,推動了連結大小金門的「金門大橋建設計畫」。這座跨海大橋的興建牽起了大小金長年以來的期盼願景,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更穩定的陸路運輸,使居民生活、就學及就業都更加方便,改善小金門的各項醫療、消防及緊急救災救援等資源。金門大橋是連結「心」的一座橋,不僅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讓小金不再孤獨海角一隅,轉而蛻變為海上新明珠,綻放璀璨光芒。
計畫名稱:金門大橋建設計畫
主辦機關:金門縣政府
代辦機關:交通部高速公路局
設計監造: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名稱:金門大橋建設計畫第CJ02-2C標金門大橋接續工程
承攬廠商:東丕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回顧金門大橋推動興建的過程十分漫長,但在金門人團結、堅持、不放棄的努力下,終於成真!金門大橋首次提出建橋構想早在民國82年,當時金門地區剛結束戰地政務逐步邁向地方自治,面臨部隊撤離,導致經濟模式、產業結構轉型的巨大壓力,地方人士試圖透過「小三通」與興建「金烈」甚至「金廈大橋」,為金門爭取發展空間。金門臨時縣議會於第三次臨時會會中決議建請興建金門大橋。

期間縣府為爭取中央分攤經費,於 87 年成立「金門大橋建橋基金」,逐年編列預算籌措建橋經費,90年行政院於核定「金門跨海大橋興建計畫可行性研究報告」時提出經費負擔比例採中央負擔三分之二、金門縣政府三分之一。

金門各界努力推動大橋興建,卻都只停留在規劃階段,主要是興建金門大橋審議結論以運輸規劃效應觀點分析評估,跨海大橋工程興建費用高,所能提供之交通服務旅次相對低,不甚符合經濟效益。

98年提出以「觀光為主、交通為輔」作為金門大橋功能定位的觀點,讓大橋興建的契機露出曙光。行政院准予備查經建會評估分析金門大橋建設計畫的經濟效益有其必要性、可行性及迫切性,且獲政策同意,政府為積極回應民意、並促進地方經濟,指示金門大橋應儘速興建。

金門縣府於98年9月提報「金門大橋建設計畫」,99年3月19日行政院核復「金門大橋建設計畫」照經建會審議結論辦理。同時交通部亦函請金門縣政府逕洽國工局(現已與高速公路局合併)研商委託代辦事宜,經國工局積極趕辦於 99 年 4 月 30 日完成「金門大橋工程設計暨配合工作」委託技術服務工作的發包及簽約作業,委由台灣世曦公司承辦,並於同日展開作業,正式開始金門大橋設計工作。

其後由於工程困難,金門大橋經歷兩次更換承包商風波,重新招標也是困難重重。最後東丕營造挺身,讓金門大橋施作工程終於得以推進。建設初期國內海事打樁工程經驗不足、金烈水道花崗岩岩盤堅硬傾斜施作不易,在臺灣寬溢工程、香港崗正機械工程、韓國東明海事工程等基樁團隊進駐後,彼此交流學習,終於 109年 4月 30日完成金門大橋532支基樁工程。隨著基樁樁帽、墩柱、橋塔逐步完成,大橋終於逐漸成形,最後進行預鑄節塊吊裝,於111 年 7 月22日完成大橋合龍,並於 111 年 10 月30日下午由金門縣政府正式開放通車。

這座橋代表著臺灣工程界進步的成果,將於航道上屹立百年,連結大小金居民生活圈。

建設歷程
「金門大橋建設計畫」工作範圍西起(小金門)烈嶼鄉后頭地區湖埔路、東迄(大金門)金寧鄉慈湖路,跨越金烈水道,路線全長 5.41 公里,其中橋梁長達 4.77 公里,提供烈嶼與金門地區全天候的交通聯繫,並肩負提升觀光的效益的重任。
金門大橋發展歷程期間針對路線研提兩個方案評估:

1.北路廊路線方案規劃起點於烈嶼 ( 小金門 ) 后頭地區,道路縱坡爬昇跨越濱海大道後,經金門嶼南側礁石區後,直線跨越金烈水道,進入金門 ( 大金門 ) 湖下南方, 避開現有聚落處與慈湖路平面相交。

2.南路廊規劃路線方案西起烈嶼東南隅九宮地區,道路縱坡爬昇,與濱海大道平面相交後以直線橫越金烈水道深槽區及水頭商港航道,其後跨越小艇坑道、平行塔山電廠進出口道路,銜接至金門水頭碼頭前計畫道路。

最後經過多項評估討論,選定北路廊為最佳方案,選擇此一路線的優點為:

選擇北路廊為橋梁路線的多項優點
  Copyright ©交通部高速公路局
up button
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