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X
:::
三萬英呎的世界
「 航路管制 」是飛航管制的其中一部分,由臺北區域管制中心(下稱區管中心)的飛航管制員負責,主要服務飛行於臺北飛航情報區內所有航路上的飛機。不論是飛機間隔離的保持、與鄰區交接管資訊的掌握,或是飛機緊急情況的需求,都是區管中心飛航管制員平常工作的內容。
在天空中,飛機間的水平隔離標準是5海浬,換算成公里數大約是9公里,也就是小學操場45圈的距離,不使飛機低於標準隔離是飛航管制員的首要考量。但為了安全起見,飛航管制員會把隔離標準調整至10海浬或更多,以期能有更充裕的時間與空間應變隨時而來的臨時情況。儘管10海浬聽起來是一個非常大的距離,但是在時速將近300公里的飛機間,可就只是幾秒的距離了。尤其臺灣地處亞熱帶,天氣變化十分劇烈,當惡劣天氣到來,飛機為了躲避天氣,常常會要求各種航向避讓。為了保持隔離,飛航管制員可是費盡了全身的心力與腦力,坐在雷達螢幕前一個小時,可是真的會汗流浹背,心力交瘁呢!
海浬

是飛航管制使用的距離單位,現今航空產業多以英制單位為主(但仍有部分國家使用公制,例如俄國及中國大陸)。距離單位則以浬(Nautical Mile, NM)表示,1NM=1.852公里。

再來因為各國的雷達性能及管制習慣的不同,每一個相鄰國家的飛航情報區,都有各自不同的隔離需求與交管高度的限制,飛航管制員必須依照每一架飛機的機型、速度、高度調整出不同的配對,來達到鄰區的隔離標準。
另外,緊急情況的處理是管制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環,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在高空中的飛機突然發生艙壓不足,需要緊急下降至安全高度。在高空中因為空氣稀薄,如果艙壓失效,兩、三分鐘內,人就會陷入昏迷。在這兩、三分鐘內,飛航管制員必須要清除飛機周遭的空域讓該飛機使用,完成相關的通報程序、配合機師的需求、妥善照顧無線電下其他的飛機,壓力大到令人喘不過氣,還好最後飛機平安的回航檢修,並未造成更大的傷害。這種專業的表現,都是依賴平時不斷的模擬演練和案例回顧,才能在危機時刻表現出飛航管制員的價值。
飛航管制員不可諱言是一份壓力很大的工作,任何的失誤都可能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但壓力的背後其實更多的是成就感。當話筒插頭拔下時,許多飛機在你的管制下平安的經過臺灣上空,走出管制大樓,看著天空中飛機映著斜陽在天空劃過,你臉上那抹微笑,說明了今天有許多人在你的幫助下,順利抵達家門。
作者魏正桓寫於臺北區域管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