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第一代
間接人工管制

民國54年之前,第一代的航管作業型態,飛航管制員僅憑藉由飛航計畫所產生的管制條,進行航空器飛航的安全隔離作業,尚未配備與機師直接語音通信聯絡的無線電,要確認飛航的位置,必須要藉由航管單位之平面電話或摩爾斯電碼,傳輸各種飛航資料及位置報告。
第二代
直接人工管制

民國54年3月完成架設第一個航管席位,直接與機師進行無線電語音通信後,邁入直接人工管制。
第三代
雷達資料管制

民國58年,使用持續性監視空域內航空器飛航的(雷達)裝備,並配合「蝦船」 確認目標位置之方式,邁入第三代航管雷達資料管制作業型態。
蝦船
早期,飛航管制員會將經過確認的航機呼號及其高度,以蠟筆書寫於2~5公分大小的五角形透明塑膠(或玻璃)片上,此塑膠(或玻璃)片就是「蝦船」(shrimp boat),主要用來協助追蹤雷達目標。
而為什麼叫蝦船呢?這名字是沿襲美國說法而來,因為它長5角形的樣子就像美國早期許多的小型捕蝦船一樣。若有看過電影阿甘正傳(Forrest Gump),男主角阿甘退伍後就是經營捕蝦事業,電影中阿甘的捕蝦船就是長五角形的樣子喔!
第四代
雷達資料自動化管制

民國61年,邁入第四代雷達資料自動化管制作業型態。雷達監視器具備有將航空器呼號及高度,同時顯示雷達目標位置的功能,原本航管雷達作業必須使用的「蝦船」,逐步放棄使用。
第五代
飛航計畫資料及雷達資料自動化管制

在民國85年,航管系統已經可以自動顯示雷達最新資料,並針對飛航管制員提供必要的警告,以便更新管制條資料。
第六代
飛航管理自動化管制

在民國100年10月,第六代飛航管理自動化管制系統正式啟用,具有飛航計畫偵測衝突功能,增加持續性航空器飛航位置資料,加強電腦處理資料顯示(軟硬體)的穩定度,提昇飛航管制員警覺安全隔離不足的效率,使航管作業更具彈性及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