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燈塔風情

燈塔,是位於海岸、港口或河道,用以指引船隻方向的建築物。

燈塔大部份都類似塔的形狀,透過塔頂的透鏡系統,將光芒射向海面照明。

有些燈塔成為普遍的旅遊勝地,不過也有些燈塔因國防等因素,並不開放參觀。我國最出名的燈塔為有東亞之光的鵝鑾鼻燈塔與最久遠的漁翁島燈塔,而球子山燈塔與蘇澳燈塔堪稱雙胞胎燈塔。

臺灣燈塔粉絲團由此進

點擊區域可觀看相關資訊

回溯臺灣燈塔

臺灣四面環海,擁有1,560餘公里的海岸線,經濟仰賴海上貿易,燈塔的導航能帶來正向功能。若以建造時間區分,可分清朝、日據及台灣光復後等三種時期的演變。

燈塔建設始於西元1778年(乾隆43年),澎湖縣西嶼南端的漁翁島燈塔是全臺第一座燈塔,在清朝所設燈塔依先後順序分別為漁翁島、鵝鑾鼻、高雄、安平和淡水等等,遍及本島、金門與馬祖地區;而日據時代整修高雄、安平燈塔,還增設十七座燈塔,但大多因二次大戰毀壞。臺灣光復時,海關奉命接收管理臺灣燈塔,進行整修外,新的燈塔也陸續興建,更增設國際港口的燈杆;至此臺灣燈塔作業便開始邁向正軌。

我國原本是世界上唯一由海關管理燈塔的國家,因政府組織再造,西元2013年1月1日移撥交通部航港局,負責設置及維護。西元2015年底,在南沙增設的太平島燈塔後,現有燈塔36座、燈杆44座及雷達標杆13座,合計93座。

近年來,燈塔朝自動化、科技化發展的同時,陸續開放觀光,如澎湖漁翁島、高雄、鵝鑾鼻、三貂角、東引島、白沙岬及高美等燈塔等,供一般民眾參觀,藉以促進當地觀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