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與環境和諧共存

  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曾說:「土地是指大自然為了幫助人類,在陸地、海上、空氣、光和熱各方面所贈予的物質和力量。」藉由土地的開發與利用,人類於是得以生存並從事各項經濟活動。但對於地狹人稠的臺灣而言,在土地取得方面日趨艱難,再加上環保意識高漲,要如何在自然與工程間取得平衡點,已成為近年來推動重大建設時所必須面臨的課題之一。

  北宜高速公路沿線為了維持天然景觀及避免土方開挖污染水源,路線在規劃時即儘量多採橋梁及隧道型式設計;除此之外,設計團隊更輔以適當的植栽工程,加強橋梁與隧道洞口的結構造型及邊坡的綠美化,冀求以積極的手法將人工結構物與周邊的自然景觀融合成一體。

為了降低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在北宜高速公路全長55km的範圍內,採用了將近90%的橋梁及隧道。

為了降低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在北宜高速公路全長55km的範圍內,採用了將近90%的橋梁及隧道。 攝影╱齊柏林

  本工程在環境生態方面的努力與付出,雖非空前絕後但應該足堪後續類似工程學習參考。未來,工程人員應持續與植栽景觀人員相互配合,於規劃設計階段即將環境生態納入工程考量,思索公路建設與環境生態共生共榮之道,在從事工程的同時尚需兼顧生態系統的穩定、環境的多樣化,以及生物廊道連續性的維持,以期能呼應周遭地域的環境特色並使生態資源永續發展,讓國人在享受現代文明的快速便利之餘,猶能感受大自然所賦予的純粹與美麗。

施工過程中造成的裸露邊坡,先以工程方式加以穩定,再配合植生綠化,以避免或減輕日後出現沖蝕、滑落或崩壞等情況。

施工過程中造成的裸露邊坡,先以工程方式加以穩定,再配合植生綠化,以避免或減輕日後出現沖蝕、滑落或崩壞等情況。 攝影╱齊柏林

【隧道洞口綠美化】

  北宜高速公路沿線各隧道洞口的植栽種類係以當地原生物種為主,並選擇草類與蔓藤等植物混合搭配種植,期能達到綠化後與周圍環境自然融合的目的。

雪山隧道南口原先設計成中國古城堡式的洞口造型。然而在施工後期(約民國93年間),正值環保意識抬頭,許多人主張應採行自然生態的植生方式來設計此一隧道洞口。經由工程團隊綜合評估後,決定順應各方意見而辦理變更設計,因此乃將原造型修改成目前已完成的自然植生護坡型式。

 攝影╱齊柏林

石碇隧道南口植生綠化

石碇隧道南洞口植生綠化 攝影╱張博翔

烏塗隧道北口植生綠化

烏塗隧道北洞口植生綠化 攝影╱張博翔

【雪山隧道湧水再利用】

  雪山隧道開挖中曾遭遇大量之高壓湧水,經施工處理後水壓及流量已大幅減小,並導排至隧道之清水排水系統中(約600 l/sec)。為使水資源能有效利用,已於隧道南口設置簡易自來水處理設施,提供蘭陽地區自來水公司使用,可供給充分穩定之自來水源,亦可減少蘭陽地區抽取地下水。而剩餘之水則提供灌溉之用,讓地下水資源得以永續利用,不致浪費。

雪山隧道滲水提供南口自來水公司利用

雪山隧道滲水提供南口自來水公司利用

【外按古道(淡蘭古道石碇段)】

  當年本工程施工單位在石碇地區整地時,部分淡蘭古道及古水圳的遺跡出土,引起當地人士的廣泛重視與關切。因此,石碇區公所便委由當時的施工單位沿著石碇溪岸重建了這條「外按古道」,以供遊客健行踏青並緬懷昔日的淡蘭古道風采。

外按古道第2段的起點

外按古道第2段的起點 攝影╱李友恒

外按古道沿線建有一景觀棧台,兼具觀景及休憩之用。

外按古道沿線建有一景觀棧台,兼具觀景及休憩之用。 攝影╱李友恒

石碇高架橋橋下除進行工區復舊及綠美化外,尚配合原淡蘭古道的概略位置,施作一條長約600m的景觀步道,以引古道尋幽並襯托沿線橋梁之美。

石碇高架橋橋下除進行工區復舊及綠美化外,尚配合原淡蘭古道的概略位置,施作一條長約600m的景觀步道,以引古道尋幽並襯托沿線橋梁之美。 攝影╱李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