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軌績
遠見:新居開箱-高雄新車站
尊重歷史上不同階段留下紋理,保留帝冠式車站,並以廟埕意象設計大廳拱頂照明。建築大量綠色植被設計,除了呼應永續城市的概念,更提供給市民休憩休閒的開放空間。
車站除了是交通樞紐,更是高雄史的縮影,訴說著交通建設、族群、歷史與城市發展的演進, 在嶄新的高雄車站,我們將看到高雄與過去歷史的連結,以及高雄對未來永續發展的期盼。
The station is not just a transportation hub, but also a microcosm of Kaohsiung's history, telling the story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ethnic groups, history, and urban development. At the Kaohsiung New Station, we will se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aohsiung and its past history, as well as Kaohsiung's hopes for fu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遠見:新居開箱-高雄新車站
尊重歷史上不同階段留下紋理,保留帝冠式車站,並以廟埕意象設計大廳拱頂照明。建築大量綠色植被設計,除了呼應永續城市的概念,更提供給市民休憩休閒的開放空間。
帝冠式車站時隔19年,斥資4.5億,歷經2次遷移後,回到車站站前廣場,成為旅客進出車站的門戶。這段耗時耗力的工程,展現了對於文化資產保存的態度,保留城市的情感與歷史記憶。另外中央廣場上方橢圓燈具,以廟埕前燈籠為設計元素,希望車站可以成為現代版的廟埕,歡迎遊客聚集與創造美好記憶的場所。
設計高雄新車站的麥肯諾建築師事務所主張以「人」為本,提供高雄居民休憩空間,透過圓弧形的天棚,將車站與周邊的商業大樓、旅館等各種不同機能的場域連結在一起,以環抱的姿態,歡迎所有的人。
高雄新車站在挑高天棚圓頂上設置綠化樹冠與人行步道,連結一條長達15.37公里的高雄綠色廊道,串起左營、高雄、鳳山等綠園道,可供行人、自行車橫跨車站地面層通行及成為都市綠色中島。綠園道不僅提供城市需要的綠地,也給予市民廣大的休憩與展演空間,更展現高雄綠色節能、永續發展的願景。
高雄新車站每日約4萬人次進出,為強化站內動線引導,並朝智慧城市邁進,融合都市景觀及防災理念,於近期高雄車站站區推動智慧車站建置計畫,其中包含邊雲資料系統、智慧清潔服務、智慧雙向翻譯、智慧事件物件偵測、智慧導航及智慧戰情室,將讓乘客與民眾感受到更加交通便捷、貼心服務、導引明確既方便又安全。
高雄新車站以8項綠建築指標申請候選綠建築證書,獲得評定鑽石級等級殊榮。另外將以2050淨零排放為目標,掌握「節能」及「淨零綠生活」的策略,打造明亮、通風涼爽的建築環境,以智慧化設施,使車站更智慧更節能,成為首座綠色車站。
國內車站最大無柱設計之拱頂桁架,打造大器、開闊的下沉式廣場入口,與高雄新車站壯觀通透的第一印象。為兼顧日後維護安全, 利用桁架空間設置檢修貓道,於挑高區域設置具有捲揚機之燈具,減少高空作業產生之風險。
軌跡:搬了5次家的車站
Track Record:The Station That Moved Five Times
遷移:魚兒魚兒門前游
1950年代在規劃高雄車站周邊景觀時,於站前噴水池豎立鯉魚雕塑,選用鯉魚則是因大港聚落的三塊厝溪盛產鯉魚,「鯉魚」福佬語是「𩻸」,也因此大港舊稱為「𩻸仔港」,另有此一說鯉魚雕塑是為紀念大港庄居民搬遷事件。
重生:被抬起的高雄車站
Rebirth:The Elevated Kaohsiung Station
在高雄鐵路地下化計畫早期,並未考慮保留帝冠式高雄車站。2000年,市政府提出保留方案,並在高雄新車站特定區規劃中實現。經過兩次大遷移,該站最終回到原地並融合新車站,創下全臺最大文物(2,500噸)遷移紀錄。此過程不僅保存了建築,還展現了對鐵道文化資產的重視,成為城市的新地標與文化象徵。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Kaohsiung's railway underground project,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Imperial Crown-style Kaohsiung Station was not initially considered. In 2000, the city government proposed a preservation plan, which was later integrated into the Kaohsiung New Station Special District. After two major relocations, the station was restored to its original location, setting a record for the largest cultural relic (2,500 tons) relocation in Taiwan. This process not only preserved the building but also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railway cultural heritage, becoming a new landmark and cultural symbol for the city.
Q 什麼是帝冠式建築
帝冠式建築是融合東洋與西洋的建築風格,屋頂像「戴著東洋風王冠」,呈現日本傳統的的式樣,其他部分採取西方建築語彙,以鋼筋混凝土設計,成為「日本獨有」的建築樣式。此風格出現主要在1930年代,是日本對於明治維新實行西化後,民族主義的反思。
整體地下化路線全長15.37公里,北起自高雄市左營區新左營車站南方,南達高雄市鳳山區大智陸橋前方。
將既有左營、高雄及鳳山站3個車站地下化,新設內惟、鼓山、三塊厝站、美術館、民族、科工館、正義站7處通勤車站,於107年10月通車啟用,鐵路地下化後免去用路人停等平交道的時間,節省社會成本,為高屏地區帶來更完備的交通運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