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大商港最佳案例 基隆港 臺中港 高雄港 花蓮港 臺北港 蘇澳港 安平港
花蓮港位於「好山、好水」的臺灣東部,深刻體認環境永續發展之重要性,近年來利用港區地理環境特性,致力推動各項環保、節能之創新作法。其中「水資源有效再利用」更獲得行政院創新應用獎第一名,有效解決水資源不足問題,收集地表水作為環境清潔及污染防治用水。
花蓮港在臺灣東部花蓮市東北方,東臨西太平洋,屬於人工港,是臺灣東部唯一的國際商港,港區總面積為309公頃,海域面積137公頃,陸地面積172公頃。港區共有25座碼頭,可供3至10萬噸級貨輪可自由進出,各項港埠設施亦具規模,足能肩負東部地區產業發展及港埠運輸功能。花蓮港是「東部唯一國際商港」及「兼具觀光遊憩之港口」兩大發展定位目標,未來,在業務經營上,除致力花東地區貨物進出的質量提升外,亦將積極朝觀光遊憩方向發展,打造一個民眾親水遊憩空間。
(旗津半島)、離岸堤、沙灘等型態。港區緊鄰高雄市區、臨海工業區、加工出口區以及旗津海岸之親水遊憩區,範圍橫跨高雄市6個行政區,並有愛河、前鎮河、第五船渠及鹽水溪等4條河川之河口匯集至高雄港之海域內出海。
  1. 首次完成SDM

  2. 首次取得認證

  3. 開始複評作業

  4. 更新SDM

  5. 取得認證複評

2016年

花蓮港水資源銀行

  • 水撲滿是什麼?

    花蓮港為有效利用水資源,利用地勢高低位差,以重力引水方式,將地表水匯集至港區水撲滿系統,以提供衛廁、景觀綠化、砂石場抑塵及洗車設施用水。
    近年氣候變遷及附近地形地貌改變,使入流地表水大幅下降約60%,港區四家砂石場集中時段及集中地點尖峰取水現象,導致外港既有水撲滿無法短時間補足。由於次級用水增加需求,因此重新檢視及擴充內港水撲滿容量,並進行水撲滿系統效能提升方案。
    提升水資源的使用效率,建立內、外港雙迴路供水系統,有效調撥分配及穩定供水。另擴大次級用水用途,如供給大樓樓頂降溫、空調冰水主機水源汰換、新建旅運大樓周邊設施、修船廠維修、港勤船清洗、及用予船舶卸貨抑塵,以替代自來水使用。

  • *花蓮港水資源銀行新增創新作為
    創新項目 創新作為
    外港 重力引流增加水源 利用位勢差,以重力方式,引接至No.6號水撲滿,新增No.6號水撲滿收集水量為50CMD
    外港 毛細式透水管引流增加水源 利用原有集水孔改預埋「毛細式透排水管」,增加集水能力,估計新增水撲滿集水量達約50CMD
    外港 截彎取直減少損失 ●將下水道排水口收集及攔砂壩出水直接收集
    ●為加速集水,將坡坎排水收集溝渠水源直接導引至No.5號水撲滿
    內港 新建No.10-1號水撲滿 以兩部5HP沉水泵至6號碼頭倉庫庫頂新設六個不鏽鋼製之臥式水塔(每個容積約5m3)
  • 預期效益

    ●整體提升次級供水約達76%,節省自來水使用率約98.44%,每年節約用水約60萬公噸,相當每年減少93公噸二氧化碳排放
    ●擴大次級用水用途,如供給大樓樓頂降溫、空調冰水主機水源汰換、新建旅運大樓周邊設施、修船廠維修、港勤船清洗、及用予船舶卸貨抑塵,以替代自來水使用
    ●本案榮獲行政院創新應用獎第1名,未來規劃新設外港水撲滿綠廊及申請環境教育場所,使得花港一帶(生態綠帶)一路(貫通水路)理念結合,外港環境教育與內港休閒遊憩連成一線,有效達到花蓮港整體環境永續及觀光行銷之目標

  • 執行期程

    2015年7月 港區業者需水調查
    2015年10月 水撲滿相關管路改善及擴建
    2015年12月 完成內、外港水撲滿相互支援

  • 水撲滿分佈圖 水撲滿分佈圖

2016年

北濱興建箱涵式外環道路

  • 箱涵式外環道路用途?

    花蓮港因緊鄰花蓮市美崙社區,運送砂石車輛長期造成空氣污染,產生噪音影響鄰近民眾,為減少砂石車輛影響鄰近社區,花蓮港務分公司委託交通部公路總局,將道路地下化,建置緩衝綠帶,於港區與社區交界處設置休閒設施。
    為提升花蓮港南向對外運輸效率,以及解決砂石貨車行經北濱地區產生之噪音、空氣污染與行車安全等問題,委託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代辦「北濱地區外環道路新建工程」,並經花蓮縣政府之鼎力協助,完成路口南北兩端之縣193號道路改善,以及花蓮縣警察局道安會報審查通過,在各機關之通力合作達成本道路之通車,建立地方交通安全以及觀光遊憩發展之堅實基礎。
    工程自中山橋菁華街口,沿北濱公園西側往南,至北濱海堤後,於堤防外側佈設箱涵道路,至自由街排水口旁銜接海濱街,全長約1,060公尺。平面段道路合計165公尺,北端引道段道路長度計130公尺,另外箱涵段道路計為765公尺,道路寬度為9.5公尺,為雙向通行道路。箱涵頂及與海堤間回填區域內,設置包含隔離綠帶、護欄及自行車道、散步道、慢跑道等不同功能之專用道,兼具有休閒遊憩及美化觀景之功效。

*北濱海堤段斷面圖

北濱海堤段斷面圖

*箱涵引道斷面圖

箱涵引道斷面圖
  • 預期效益

    ●塑造綠色港區景觀意象提高港區親和力,提供鄰近居民休閒活動去處。
    ●提升花蓮港南向對外運輸效率,解決砂石貨車行經北濱地區產生之噪音、空氣污染與行車安全等問題。
    ●營造北濱地區更良好之生活品質,完成後對其及周圍社區發展、觀光遊憩均有實質助益。

施工前平面道路

平面道路

施工後箱涵通道

箱涵通道

步道分隔島使用光罩設計,美觀又環保

步道分隔島

箱涵利用光罩自然採光

箱涵
  • 執行期程

    2009年 北濱地區外環道路新建工程開工
    2010年 北濱地區外環道路新建工程施工
    2011年 北濱地區外環道路新建工程完工通車

    示意圖

2016年

鐵路結合海運複合式運輸

  • 複合式運輸優點?

    中鋼公司使用之石灰石開採自花蓮縣秀林鄉和仁礦場,每年經由蘇花公路運輸石灰石到花蓮港,再經由船舶運送到高雄做為煉鋼爐石。中鋼公司每年使用石灰石約151萬公噸,每日往返花蓮和仁與花蓮港區石料場之運輸車輛352車次。
    蘇花公路為東部的重要運輸動脈,其中花蓮至和仁約40公里,在未完成本案前,中鋼公司需於蘇花公路運送石灰石的車輛每年高達約12萬車次,貨運量對蘇花公路南端產生極大之負荷,約佔總車流量之70%。花蓮港務分公司及中鋼公司為改善蘇花公路的環境衝擊和使用量,因此規劃將和仁運到花蓮的路段改由鐵路運輸。
    花蓮港務分公司與中鋼公司配合交通部推動蘇花公路改善及國土永續發展之理念,由花蓮港務分公司提供土地,配合中鋼公司建設運輸設施,推動「鐵路結合海運複合式運輸」方案。
    中鋼公司向台鐵承租花蓮和仁站約一公頃土地,鋪設二股鐵道作為裝車線,並協調提供裝、卸調車線,設置收料及輸送設備,在於花蓮港調車場至花蓮石料場間鋪設中鋼專用鐵路側線,且於中鋼花蓮石料場鋪設相關輸送設備。配合鐵路局號誌站鐵軌鋪設、自動化設備裝置等,也投資改善相關輸運設備,包括鐵路工程及新設計專用火車平台。
    中鋼石灰石運輸改用鐵路運輸,提高整體作業效率,完工後每一列車次可載運660公噸石料,由公路改為鐵路運輸方式,除改善和仁至花蓮路段交通服務水準,更大量減少運輸車輛之污染排放。

臺鐵和仁車站

臺鐵和仁車站

火車運送石料

火車運送石料

11碼頭

#11碼頭(CSC)

  • *投資改善相關輸運設備明細表
    投資項目 金額
    整地、排水、軌道、照明即灑水工程 152,300,000元
    貨櫃平車及備品 246,500,000元
    貨櫃設計與製作 44,700,000元
    收料場電腦網路搭設 4,500,000元
    總計 448,000,000元
  • 預期效益

    ●公路改為鐵路運送,減少粉塵逸散及節能減碳目的。
    ●有效抒解蘇花公路山區路段貨運量,並提升道路服務品質,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600公噸。
    ●每年減少12萬車次,提升公路附近居民的生活水準、改善空氣品質、減少噪音污染,且降低公路負載、提升用路安全、延長道路壽命。
    ●鐵路貨櫃運輸,以短程公路、長程鐵路交互接駁,取代完全依賴公路運送方式。

  • 執行期程

    2011年2月 花蓮石料鐵路運輸投資規劃
    2011年3-6月 鐵路整地及鐵路施工
    2011年7月 花蓮石料鐵路運輸完成啟用

整地及鐵路工程

整地及鐵路工程

新設計專用貨櫃及貨櫃專用正面吊

新設計專用貨櫃及貨櫃專用正面吊

新設計專用火車平台

新設計專用火車平台

和仁貨櫃堆置

和仁貨櫃堆置

和仁貨櫃搬運

和仁貨櫃搬運

花蓮石料運送

花蓮石料運送


2018年

花蓮港水資源銀行

  • 水撲滿再進化-水資源銀行

    花蓮港主要用水可分為作業區用水及行政用水,說明如下:
    ●作業區用水約佔港區總用水量97%,包含砂石堆置場抑塵及洗車設施用水、洗掃街用水、過水車道用水、洗車台用水、船舶加水、港勤船清洗用水、修船廠維修用水及岸水、港區景觀澆灌及棲地環境用水。
    ●行政用水約佔港區總用水量3%,包含行政大樓用水、通關站用水、港區公廁用水、修船廠衛廁用水。
    花蓮港為有效利用水資源,利用地勢高低位差,以重力引水方式,將地表水匯集至港區水撲滿系統,以地表水取代自來水,設置期程如下

    時間 執行事項
    2006 開始進行港區水資源銀行(水撲滿)建設工作。
    2007 完成水資源銀行V1.0建設工作,主要提供港區防塵、衛廁及綠美化用水。
    2015 完成水資源銀行V2.0建設工作,將內外港水路貫通,使各個水撲滿水源能互相支援,補足因夏日枯水期造成供水不足之缺口。
    2018 為擴大水撲滿使用,故提出水資源銀行V3.0方案,進一步將給水區域由碼頭後線砂石堆置場延伸至碼頭面以供給船舶加水(抑塵部分)、港勤船清洗及岸水使用。

  • 預期目標

    2007年水資源銀行V1.0 (Incentive)方案-減少砂石場用水成本,提高招商誘因,自來水節水率約達53%。
    2015年水資源銀行V2.0(Stability)方案-因應水源枯竭,確保供水穩定,自來水節水率約提高至88%。
    2018年水資源銀行V3.0(Profitability)方案-擴大水撲滿使用,增加營收,自來水節水率約可提高至95%。

  • 預期效益

    水資源銀行V3.0方案,設置供給碼頭抑塵用水管路、船舶清洗用 水管路及擴建提供船舶除鏽維修用水之水撲滿,預計使總體自來水節水率約提高至95%,提升約6%,更進一步將給水區域由碼頭後線砂石堆置場延伸至碼頭面以供給船舶加水(抑塵部分)、港勤船清洗及岸水使用。
    因節省自來水使用,可減少每年約3,850 公斤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助於本港推動綠色港口,有助於本港進行生態港(Eco Port)認證複評,新設外港水撲滿綠廊,以連接內港紅色小橋與親水遊憩區,使得花港一帶(生態綠帶)一路(貫通水路)理念結合,以將花蓮港外港環境教育與內港休閒遊憩連成一線,成為花蓮港觀光亮點,並未來向環保署申請環境教育場所認證,達到本港整體環境永續及觀光行銷之外部效益。

  • 執行期程

    2018年 1-2月 進行水管路設計規劃
    2018年 3月 規範製作及招標作業
    2018年 8-9月 工程施作
    2018年 10月 第三期工程完工及供水測試

整地及鐵路工程 整地及鐵路工程

2018年

環境教育場所認證

  • 為什麼要做環境教育場所認證?

    全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共計有163家,而花蓮縣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僅4家,都以自然保育為主,尚缺乏其它領域之環境教育場域特色,花蓮港具有成為第5家環境教育場所的條件。活化花蓮分公司閒置空間,善用現有生態港埠資源,結合花蓮分公司跳躍海港及水撲滿生態之資源,申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成為花蓮縣第5家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提供各類團體、事業、政府機關(構)及學校進行環境教育之場所。
    花蓮分公司於2017 年開始辦理親子營隊活動,透過解說、體驗、教學及活動等課程,作為後續規劃環境教案題材及內容調整之方向,2017 共辦理 2 梯次,120人參加,經由2017年的活動檢討,調整及規劃2018年活動內容,2018年更擴大辦理 4 梯次洄遊海港夏令營,有別於2017年之課程安排, 2018年特別結合花蓮地區的洄遊吧 (Fish Bar)業者及港勤公司花蓮營運所,安排戶外的「食魚教育 」 及「拖船解說」活動,讓參與學童能多元及深入瞭解海洋及漁民生活型態。本分公司部份則在監控中心透過同仁現場「監控中心解說」及在簡報室互動式「海洋英文ABC」課程,介紹本公司航運業務及港區硬體設備,提高學童活動興趣及增加海洋認知。

  • 預期效益

    將夏令營課程特色轉化、修改成環境教案,讓所有來本分公司進行環境教育者,都可以體驗到「與眾不同」的環教課程。
    將花蓮港的資源及外部團體進行系統性的結合,提高港區親和力,提供鄰近居民休閒活動去處。
    配合綠色港口推動,整合擴大港區營運,結合海洋教育,推廣自然生態,提供環境教育專業服務場域。

  • 執行期程

    2018年 2-5月 籌備海洋夏令活動營及招生
    2018年 6-7月 辦理洄遊海港夏令營活動
    2018年 8-9月 檢討及調整 教材內容
    2018年 8-12月 生態工法維護港區水撲滿及生態池
    2019年 1-6月 籌辦2019年海洋及環境教育活動

  • 環境教育課程規劃

    初期教案課程規劃以環境行動及人文歷史面向切入,教案主題為水撲滿生態教室、港史館。
    後續規劃朝自然生態面向發展,將結合外部團體發展海洋環保教案。 海洋環保教案

  • 環教場所認證三部曲

    認證申請書--檢具相關證明文件向環保署提出申請。
    撰寫經營管理規劃書--環境教育課程方案(透過環保局輔導跳躍海港及水撲滿教案規劃),環境教育專業人力配置(應配置一名全職環境教育專業人員)。
    近三年辦理環境教育及安全維護相關證明文件。

花蓮環境教育場所分布圖

花蓮環境教育場所分布圖

環境教育人員培訓

環境教育人員培訓

海港夏令營

海港夏令營

環教場所 環教場所